2023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Art Basel
撰文_许柏成
(资料图)
3月25日,2023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式落下帷幕。据艺术巴塞尔官网提供的统计数据,在五天的时间里,共有86000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访客参观,并创下不俗的销售佳绩,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迎来第二个十年之际,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
2023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Art Basel
的确,今年的香港巴塞尔太火爆了,且不说朋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纷纷晒出的明星打卡照,公众开放日摩肩接踵、水泄不通的展会现场,在展会结束前几日门票已经售罄、大家一票难求,周边酒店价格迅速飙升至几倍……都证明了这届香港巴塞尔的吸引力。毕竟,历经三年的种种不便,太需要一场发生在现实空间里的重逢,以重新建立对艺术市场的信心。从这一点来说,本届香港巴塞尔已经取得了成功。
2023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Art Basel
一派繁荣的景象并不仅仅是因为情感的宣泄出口,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对高品质艺术生活与社交的需求,以及香港不断发展的文化软硬件设施所带来的亚洲国际文化大都会城市的凸显。
2023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许柏成
观察之一:中国画廊陪跑?
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来看,中国内地画廊的数量相较往年增加,而且位置更好。站台中国、蜂巢艺术中心、维他命艺术空间、星空间、没顶画廊、香格纳画廊、北京公社、空白空间……数十家中国内地画廊分布在一层和三层的展场的不同区域,纷纷拿出最高品质的作品参展。虽然不能用惊艳或凸显来形容,但作品质量也丝毫不差。作为对内地来说最便利的国际舞台,中国画廊群体显然已经在香港巴塞尔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
2023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Art Basel
正如碎片乐队的歌词,“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据玉兰堂创始人、资深艺术市场专家伍劲透露,在某国际知名画廊购买你中国70后艺术家陈可的作品,配货对象是村上隆,而另一家买某90后,配货的是最近还比较走红的某70后。全球艺术市场风云变化,什么都可能发生,只要你够实力。
杨沛铿的装置作品《屋檐下的拥抱先生》©Art Basel
观察之二:香港本土当代艺术“被全世界看见”
纵览本次展场,另一个最大的感受是香港本土艺术家在展会内的体现。在专门呈现大型装置而设立的“艺聚空间”单元,仅有13件席位,香港本土艺术家就占了2席,而且无论是展场位置,还是作品本身带来的感受力,非常显眼。一件是杨沛铿的《屋檐下的拥抱先生》,一件是林岚的《推车派对》。
林岚的装置作品《推车派对》 摄影:许柏成
刺点画廊在艺聚空间呈现了艺术家杨沛铿的大型装置《屋檐下的拥抱先生》(Mr. Cuddles Under the Eave):13棵发财树被连根拔起,悬挂在天花板的网格装置之下。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被传递出来,与这种植物的美好寓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束缚制造着集体焦虑,另一方面,互联的纽带也让彼此依存,凝聚起来,一起向前。这件作品本要前往乌克兰展出,在香港巴塞尔成为它的首次亮相。
装置作品《推车派对》(内部) 摄影:许柏成
林岚的作品《推车派对》更为惊艳,可以说是本届香港巴塞尔必打卡的作品之一。循环再用的旧布料拼接成为巨大的蓝色帐篷,在喧闹的展场内提供了一片宁静荫凉之地。抬头仰望,丰富的纹理与光影交织,延伸至无限,思维可以在此冥想。但顺着棚顶看望四周,固定它的却是一个个被浇筑在水泥里的手推车。冰冷与无情立刻取代了诗意与温情。这来源于林岚对女工的少年回忆。这次展会让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位香港艺术家,更看到了香港本土的当代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默默耕耘20余年的林岚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让世界看到香港也有艺术家,香港的艺术家不是都做小型作品。”
又一山人 《香港看字/红白蓝//字言。字语》展览现场 摄影:许柏成
本届展会上,两位素不相识的艺术家还因为一种诞生于香港的独特材料而建立了奇妙的缘分。“红白蓝”是上世纪60年代原创于香港的一种价格低廉却又极为耐用的平价旅行袋,因为它轻便、坚韧、容量又大,因此风靡全球。香港本土艺术家又一山人展出了其“红白蓝”系列的最新作品《香港看字/红白蓝//字言。字语》,将文字、书法和红白蓝结合起来,传递着香港正面积极的精神;
拉约·布莱特作品《Aso Ebi Red Yellow Gold》 摄影:许柏成
无独有偶,另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年轻艺术家拉约·布莱特(Layo Bright),她向来用非洲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来阐释自己的身份与记忆。在局部细微处,她也使用了“红白蓝”材料。但与又一山人以自豪之心传递香港文化元素不同,拉约·布莱特则用这种材料传递了1980年代加纳人从尼日利亚逃难的悲伤记忆。不同的记忆,通过这种材料被记载,而这两个系列的艺术作品又在这种材料的原创诞生地——香港,被全世界看见。
从西九文化区远眺港岛天际线 摄影:许柏成
观察之三:香港的十年之变:从文化沙漠到国际文化大都市
十年之间,香港的文化生态系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正如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所说:“十年前我刚回到这里的时候,还有本地人称香港为‘文化沙漠’,但在今天,连计程车司机都会与人分享M+、香港故宫和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重要性。”
香港M+内景 摄影:许柏成
香港M+、香港故宫、香港艺术中心、香港艺术馆、油街实现、大馆当代美术馆、录映太奇等美术馆、博物馆,再加上中环H Queen’s大楼、黄竹坑等区域的国际大牌和本土画廊,香港的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无论它们是历经改造焕然重现,还是全新诞生,均共同筑就着香港日常艺术生态的繁荣。来自全球的画廊主、收藏家、艺术家以及艺术爱好者,不仅仅是来参加一次交易展会(Art Fair),更是一次全球艺术的深度体验和遨游。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举办的三月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港艺术月。
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 摄影:许柏成
如果说M+定位为亚洲首家全球当代视觉博物馆,香港故宫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化的创造性结合。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如同不可或缺的两翼,带动着不断增多的艺术机构,让香港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久驻的人文艺术之城。我们看到——除了金融贸易中心、航运航空枢纽之外,国际文化大都会的璀璨光环正在这座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城市上慢慢形成。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